文章类型:榜样力量 发布时间:2022-11-20 浏览量:40
刘栋,2012年7月入职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现任航空航天高性能试验线中试车间主任。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入职以来不断补充学习专业知识,参与T700级碳纤维原丝的研究、干喷湿纺技术攻关、T800碳纤维原丝的开发、千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自主装备项目、千吨级T700级原丝生产线建设、西宁万吨碳纤维基地建设等公司重大项目。多次获得集团内部“卓越科技进步奖”“优秀现场工程师”,所发表论文多次获得中国化纤协会三等奖,江苏纺织工程协会二等奖,此外,荣获中国建材集团技术革新一等奖、连云港市职工科技创新一等奖、连云港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从“无”到“有”,打破技术封锁
2012年,刚刚踏出校园的刘栋奔忙于求职择业。一天,刘栋的老师找到他,问他对碳纤维是否感兴趣。彼时的刘栋对碳纤维并不了解,他笑着说:“我只知道是一种高端材料,用它制造的东西,都很贵!”
老师告诉他,碳纤维之所以“贵”,正是因为它性能优异,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端领域应用广泛,所以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连云港有一家企业,着力于研发、生产碳纤维,已经率先在国内建成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未来发展前景不容小觑,是个不错的发展方向。
于是,刘栋怀揣着一些兴奋和忐忑来到了中复神鹰。最早的时候,他被分配在原丝车间做技术员,因为对碳纤维“一无所知”,他便进入到“恶补”的状态。除了接受岗位培训、在实践中学习之外,他一下班就钻进各种相关专业的书籍当中。刘栋说:“那会儿刚毕业,浑身精力和热血,加上这又是我第一份工作,特别想好好表现一下。并且那个时候公司正在进行T700级碳纤维的技术攻关,我也不希望拖了团队的后腿,想快一些发挥价值,与大家并肩奋斗。”据他回忆,自己前前后后阅读了近300本专业书籍,如今,这些书本依然整齐得摆放在家里的书架上。
在这股子劲头的带动和领导的带领下,刘栋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与同事们一起完成了干喷湿纺T700原丝工艺确定。接着又紧锣密鼓地参与到T800碳纤维原丝的研发中,在领导的指引和同事的支持下,成功开发了高温喷头纺丝技术、制备了高细旦化、高取向度原丝,所制备的原丝能够制备出T800级碳纤维,为T800原丝千吨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同年,他还参与了千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自主装备项目,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优化将干喷湿纺喷头稳定性提高近一倍。
从“点”到“线”,助力技术突破
经过四年的打磨和修炼,刘栋凭借勤恳的工作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优秀的工作表现,赢得了属于他的肯定,同时也迎来了一次令他既兴奋又紧张的挑战。
“这是一次从‘工艺’向‘工程’的跨越,是我第一次参与并主导一条生产线从头到尾的设计、安装、调试、生产工作。于工作来说,是从‘点’到‘线’的转变,于我而言,是工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和提升。”刘栋解释说。
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复神鹰连云港总部四期工程原丝6号线也就是千吨级原丝线就完成了安装调试,顺利试车。在这个过程中,刘栋与大家一起掌握了碳纤维干喷湿法纺丝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创新,同时完成了快速制备技术的开发,该技术目前在国内属于领先地位,该条生产线也是当时国内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高端碳纤维生产线。他参与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出色的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任务,也让刘栋被授予了新的任命。2017年,他担任原丝车间副主任一职,负责原丝的工艺及质量管理。他倾力协助领导,通过建立原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不断的工艺优化,原丝一等品率大幅度提升,原丝的质量管理顺利通过国军标质量管理评审。
刘栋更是通过充分学习、认真工作和潜心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撰写相应技术论文15篇以上,授权发表专利3篇,受理专利近10篇。
从零开始,建设万吨基地
“西宁万吨碳纤维基地的建设对中复神鹰的发展来说,是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有幸参与‘援青’,是领导对我的认可,更是对我的一次考验。刚到西宁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片无垠的黄土地,一想到要在这片黄土上建立起我们的万吨生产线,我心里就很激动。”
在协力完成了西宁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的前期设计和规划工作后,刘栋便和领导、同事们一同踏上了前往西宁的火车。从一片黄土到一座基地,其中将经历的困难和艰辛可想而知,刘栋说“从踏上西宁土地的那一刻,我们每个人都更加清晰自己肩负着怎样的重担。”他们开始着手组建团队、开工建设。
“来西宁后,我们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前期有一项工作最为棘手,那就是组建团队。西宁本地有碳纤维工作背景的人非常少,招聘来的基本都是没有经验的新手。”于是,除了现场安装监工、赶工期,刘栋和同事们每天还要抽出时间对新人进行大量培训,为开车做好充足的准备。
终于,在所有神鹰人的翘首企盼中,西宁万吨碳纤维基地迎来了开车的日子。“开车对于生产基地来说是个值得高兴的大日子,但对我们来说,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所有人的心都吊在嗓子眼儿上。虽然一直在培训这些新员工,可是终究跟‘实枪核弹’上战场不一样。”为了保证开车顺利,刘栋和领导、同事们几乎住在了车间里,最开始的三、四天甚至没怎么合眼,实在太累了就在休息室里“迷瞪”一会儿。“说实话,让我睡也睡不着,一方面是高原反应强烈,另一方面心里放不下。”终于,眼看着万吨基地的运行逐渐步入正轨,刘栋的身体也“吃不消”了,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回到了连云港总部。
十年磨一剑,今年是刘栋入职的第十年,他完成了从“点”、“线”到“面”的成长和跨越,积攒了丰富的经验,经受了充分的历练,回到了最“需要”他的地方,担任航空航天高性能试验线中试车间主任,主导原丝生产技术研发工作。刘栋说,从攻克干喷湿纺、研发T800碳纤维原丝、建设千吨级原丝生产线到支援西宁万吨碳纤维基地建设,这些工作任务是对他的一次次‘大考’,让他在一次次如同蜕皮般的磨练中愈加沉稳、坚定、顽强。他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碳纤维这条赛道,也很感恩公司给予的平台和机会,之后,他将秉持不断创新、攻坚克难的初心,恪尽职守,一以贯之,为神鹰展翅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