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NS1434 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全箭主体结构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文章类型: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2-12-09           浏览量:102

中国日报12月7日电(记者 赵磊)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今天上午9时15分,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行云交通VDES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图片

快舟十一号火箭今天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摄影 谭青海

快舟十一号火箭直径达2.2米,全箭主体结构均采用碳纤维复材缠绕壳体,起飞质量78吨,700公里SSO(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吨。一级总长9.7m,装药量45吨,最大推力180吨,是迄今我国发射的最大固体火箭,而与早先发射的其它火箭不同的是“中国航天”发布中特别强调了它的箭体完全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重量比之以前的箭体材料减轻了5倍,有效提高了火箭的最大载荷。其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固体运载火箭国际先进水平。该型火箭具有“移动测试对接、移动发射、移动云测控”等特点,具备快速发射能力,能够适应多样化发射任务。

作为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家族新成员,相比较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5倍左右,实现了快舟系列运载火箭跨越式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卫星规模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将有力带动我国固体运载火箭及其动力技术发展。

行云交通VDES试验卫星成功入轨后,主要用于开展VDES载荷(VHF Data Exchange System,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的技术验证,将为海事领域的水上应急、安全监管等提供保障。

此次任务是快舟系列运载火箭第23次发射。

国家航天局负责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工程研制立项批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工程抓总研制,所属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总体研制任务。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作为VDES试验卫星用户单位,航天三江所属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卫星抓总研制。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发射场及测控系统组织实施。


航天三江对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发,最早可追溯到10年前。当时研发团队敏锐洞察到,固体运载火箭具备成本低、可靠性高、保障要求低、快速发射能力强等优点,可满足卫星互联网等星座部署快速、批量发射需求。

早在2012年,航天三江便成功完成快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方案飞行试验,并在接下来的2013年、2014年采用国际首创的星箭一体化技术,成功完成两次飞行试验,将快舟一号、快舟二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2017年,该型火箭的升级版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应运而生,成功实施首次飞行试验,目前已完成多次飞行任务,保持常态化发射。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航天三江在成功研制快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同时,2014年开始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科研攻关。

由于很多技术当时没有研制经验可借鉴,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火箭总设计师和总指挥等骨干力量的带领下,总体与各分系统设计师集智攻关,把总体设计方案不断创新,采用高载荷比快速发射运载火箭总体设计方案。

表面看来,与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相比,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只是“个头”放大、“体重”增加,但许多风险难以预料。

为了提升火箭发射载荷质量与火箭起飞质量之比,研制团队在箭体重量上想尽办法,为减去箭体每1克重量绞尽脑汁,每“克”必争,长时间投入精力进行结构优化、材料筛选和实物验证,最终采用了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对箭体主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极大减轻了箭体的重量。同时,项目团队尽可能摸清火箭设计偏差量,探明火箭设计余量,能减则减,火箭载荷比有了大幅提升。

八年磨一“箭”。快舟火箭总设计师梁纪秋介绍,目前研发团队已成功进行世界上直径最大、国内推力最大的固体发动机试车,未来将始终坚持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不断开辟大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展创新路径,持续推进以“无依托测试、无依托发射、无依托测控”为显著特点的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型谱化发展和常态化运行,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贡献。(记者胡喆、宋晨、谭元斌)



来源:中国新闻网、新华社